第六十四章 绝望!_九剑行歌
佛前献花 > 九剑行歌 > 第六十四章 绝望!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六十四章 绝望!

  听到庸医的这句话,那门卫官心中便是咯噔一声。

  他嘴唇哆嗦着,双手有些发抖。

  心中多多少少,对于他们的遭遇有了些许的预料,两条腿怎么都没有勇气迈开步。

  方才的情况太过危急,他连自己的性命都不一定能够保存的下来,自然也就暂时的把他外面的那些小弟们忘在脑后了。

  此时经由这庸医的一句提醒,他才猛然意识到,外面还有他那几个小弟在站岗放哨呢。

  方才那黑袍人突然的出现,自己在外面的那几个小弟却没有一个人过来报信,这足以说明他们的遭遇。

  别看门卫官把他们当做小弟,那些人也称呼他是大哥,看上去都是一群跟他鬼混的小喽啰,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却是相当的不错。

  说到门卫官的身世,其实少有人知。

  他是雎阳冯氏的后人,也就是难得一见的士族后人。

  今年才刚刚十九岁的他,打记事起他就在九剑镇长大,他的父母从外地来到九剑镇,理由并不清楚,只是告诉了他,他这一支祖上的渊源。

  十六年前,大晋新立,随姜烨一同起义并且推翻了陆庸政权的其余各路诸侯,对姜烨窃取胜利果实的举动非常不满。

  这也直接导致了之后为期两年的六王之叛事件。

  但是这件事的存在感着实不怎么强烈,一来,刚刚建立的大晋国,举国上下,朝气蓬勃。

  随着时任右丞相的姜怀安以及他的幕僚们颁布的一系列还富于民的举措,使老百姓对姜氏政权都充满了肯定的情绪。

  二来,刚刚才从长达七年的血战之中取得胜利的大晋军队刀锋正锐,姜怀平,马济,彭硕等一众不世出的天纵将才正愁手下大军无人可讨,送上门来的六王在这个时候就成为了恰逢其时的垫脚石。

  第三,姜怀安为了预防这一天的到来,苦心孤诣所经营的天监府,也终于开花结果。

  随着晋国将领兵分六路从外发起征讨,那些潜藏在六王辖地内部的天监府吏员也里应外合,配合大晋将领,用两年的时间就陆陆续续灭掉了这六个造反的王侯。

  概因有心算无心,又因军事实力的不对等,加上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一样站在六王这边,以及六王内部也是相互猜忌,彼此之间的矛盾被天监府吏员所利用,所以整个征讨六王之叛的过程,可以说是平淡如水。

  以至于大晋军队几乎就是一路平推过去,而交战地之外的老百姓对于这场战争似乎都没有什么印象。

  要不是为了那些还存在与六王辖地之内的百姓考虑,恐怕这个征讨六王的时间还能再缩短一年半载的。

  其中,襄阳王吕瞻是这里要说的重中之重。

  吕瞻此人,寒门出身。早年科举时成绩优异,在他那一届,他是榜眼。

  文采斐然的吕瞻很快就得到了当时燕朝的一位大佬,太尉曹诚的赏识。

  他将自己十六岁的小女儿嫁给了吕瞻,从此之后,吕瞻抱上了曹诚的大腿,开启了突飞猛进的平步青云之路。

  但是吕瞻与其他那些忽然发家的年轻人不同,寒门出身的他在早年寒窗苦读之时,便已经遍历人生百态,尝尽酸甜苦辣。

  虽然当时吕瞻只有十八岁,但他的心态却更像是一个宠辱不惊的老年人。

  六年之后,吕瞻被从京城里调往荆州一处县城做县令。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京官外放准备熬资历了。

  但是,却不曾想,这一次将吕瞻从京城中放出去,却如同是放虎归山。

  先前也说过,吕瞻出身寒门,他对于天下穷苦的老百姓有着天然的爱护。

  他之所以刻苦读书,考取功名来做官,并不是因为他渴望权力,而是因为他渴望改变这个社会。

  他的老家在徐州的一座偏僻县城里面,那里的苛捐杂税多到令人发指,百姓食不果腹,他本应像一个普通穷苦人家孩子一样,继续干着苦力,为那些刻薄的税吏燃烧自己的生命。

  然而,好巧不巧,一位隐士就结庐住在他家旁边的山中。

  吕瞻幼时贪玩无意间与那位隐士见面,感慨于吕瞻的聪颖,隐士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吕瞻这才得以获取本就贫困的家庭支持,得以考取功名。

  然而,在京中当了六年官,期间经受过贬谪、被诬陷、被牵连,或是被提拔等种种官场百态之后,吕瞻深刻的意识到,燕政府的腐烂是烂在骨子里面的,根本就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左右的。

  想要改变,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的摧毁,破而后立。

  于是,吕瞻被放到外地,这可以说是他梦寐以求的结果。

  临走之时吕瞻拜访岳父曹诚,曹诚意味深长的对他说道:“将你的妻儿一同带走,若无事,便再不用回到京城来了。”

  这番话可以说是曹诚身为老丈人,对自己这个女婿的心中想法已经彻底的看穿了。

  但这位曹太尉的心中似乎还保持着身为一名官员的良知,他不愿意与那些人同流合污,却又为了保全家人而迫不得已的做出并非自己内心的选择。

  所以,他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这个女婿,希望他能够作出一番不同的事业来。

  自此之后,吕瞻远走荆州,而曹诚则在京城里为自己这个从不回来的女婿提供着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大帮助。

  十年过去,原本应该被召回的吕瞻,忽然之间遇到了一件大事。

  荆州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颗粒无收的荆州百姓饿殍遍野。

  面对这样的情况,丧尽天良的荆州大小官员不仅不开仓放粮,居然还要加收税务。

  百姓们实在是受不了这样的待遇,一怒之下揭竿而起。

  然而,镇压也来的非常之快,没用几个月的时间,老百姓们所组建的义军就彻底的消失在了军队的镇压当中。

  目睹了这一切的吕瞻从这一刻开始,他深刻的意识到,光是靠自己熬资历,拓人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才能推翻这个腐朽王朝的统治。

  恰逢那些被军队镇压之后四散奔逃的流民开始盘踞在山头里面充当山大王,吕瞻率府兵前去征讨大获全胜。

  此举颇得当时的荆州牧董渊的赏识。

  于是董渊上书朝廷,要求把吕瞻留在自己的身边。

  董渊此人在朝野之中结交的好友无数,吕瞻只不过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人物,没什么值得珍惜的。

  相比之下,董渊高兴与否,或许才是朝廷应该重视的。

  于是朝廷非常痛快的准许了董渊的要求。

  自此,吕瞻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也就是在董渊的身边担任谋士。

  董渊好战,当时荆州的南方有一群生活在密林之中的少数民族,叫做林奴。

  说是少数民族未免也有点太瞧不起人家了,毕竟当时这个林奴族可是让荆州牧董渊于交州牧贺光祖都非常头疼的存在。

  董渊先后一共出兵三十八次讨伐林奴族,胜负半开。

  在这长达十多年,共三十八次的征伐当中,吕瞻作为军司马随军出征三十八次。

  这期间,吕瞻累积了不少军事方面的知识,也结交了很多军中的好友,这为他之后代董牧荆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第三十九次出征前,燕国内爆发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情,也就是陆庸怒杀士族的事情。

  这件事标志着过去的士族阶级即将暂时的消散于接下来的这段历史当中,同时也标志着那些士族余党四处奔走,发起推翻燕国的战争。

  好巧不巧,当时一个叫冯芝的落魄老头,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就跑到了吕瞻的地界。

  又是一个巧合,当时这个叫做冯芝的老头,走到吕氏的宅门之前,忽然体力不支晕倒过去。

  而吕瞻的夫人,也就是那个曹家的姑娘,虽然早年时有些任性刁蛮,但这么多年下来,如今也已经上了年纪的她,却是变成了乐善好施的大善人。

  听下人如此报告,曹夫人自然是忙将冯芝请进府内,替他瞧病,好吃好喝的招待着。

  而与此同时,愿荆州牧董渊病逝。

  而此时的大燕江山,已是日暮西陲,反叛的火苗,已经从陆庸那永暗的统治下悄然显现。

  各地州牧各怀鬼胎,手拥兵权的他们再不愿意将自己的权力移交出去。

  董渊死后,他的儿子董成武接替了他的位置。

  董成武是个远近闻名的草包,据说是小时候摔跟头把脑子摔坏了,整个人喜怒无常,恣意妄为。

  与此同时,远在西北的凉州,有一个叫做姜烨的人举兵造反,自皋月始,到武威终,三日之内连下十七城,将凉州牧金国超极其亲信百余人斩首示众,尸身悬挂武威城上数日。

  不久之后,消息传到了吕瞻这里。

  回到家中与冯芝已经会过照面的吕瞻,对冯芝礼遇有加。

  冯芝作为雎阳冯氏的后人,才华横溢,又有着六十岁老者的人生经验,吕瞻很快就把冯芝引为幕僚。

  而跟大多数欲徒推翻陆氏,为自己的宗族报仇的士族余党一样,冯芝也是建议吕瞻立刻起兵,遥遥呼应西北那边的姜烨。

  吕瞻正有此意,但他的力量还不足。

  这么多年来,他所积蓄下来的力量,也不过三千士兵而已。

  他的好友虽然能帮上他的忙,可就算他们帮忙,自己充其量也不过是七千的兵力。

  这七千兵力莫说推翻陆氏,就是推翻董成武都难啊。

  更何况在庞大的陆氏帝国面前,七千人只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此时,冯芝给他提出了三条建议。

  首先是在他来到襄阳这段时间的观察当中,他发现董成武只不过就是个草包而已。

  他手下的大小将领,上下官吏们,对他其实颇有不满,只不过当初董渊余威太盛,而且董渊新死不久,他们不敢轻举妄动罢了。其次,兵力这方面,吕瞻有着天然的盟友。

  那就是已经跟董成武,以及燕国是死敌的林奴族众。

  林奴族占据着整个荆州与交州交会地带的山林地区,常年在崎岖坎坷的道路上行动,这使得他们体力和耐力都比汉家士兵更强。

  董渊三十八次讨伐都没能灭掉林奴,就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只要吕瞻展现出一些诚意来,那么林奴族还是很好收买的。

  最后一条,冯芝劝吕瞻自立为王,否则的话,恐怕起不到什么好的效果。

  天下苦陆氏暴政久矣,而老百姓们在这么多年来的压迫之下,早就已经习惯了服务于强者。

  吕瞻倘若只是取代董成武,以荆州牧的身份起事,恐怕不好办。

  毕竟荆州这地方处于中原附近,老百姓跟西北那边的老百姓毕竟还是有些文化差异的。

  西北那边的老百姓甭管会不会武功,那都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但这边的可就不一样了。

  所以,冯芝建议吕瞻做到前两点,取代了董成武之后自立为王,以此来吸引百姓们的加入。

  到底是士族之后,眼光就是不同凡响。

  冯芝给吕瞻提出的三条建议,让吕瞻的内心翻江倒海。

  要说这士族不可恨吧,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占据着整个朝野,打压寒门士子,以此来达到他们垄断知识的目的。

  但要说他们可恨吧,士族又并非全都是那样的人。

  比如这雎阳冯氏的家训之一,就是欺凌弱小者不可饶恕。

  他思忖片刻,随后立即展开了行动。

  第一步,他假借向林奴族讨要董成武继位贺礼的名义,化妆成使节,潜入林奴族境内。

  第二步,他与林奴族的酋长促膝夜谈了一整晚,最后以娶回族长二十多岁却迟迟嫁不出去的女儿为条件,得到了林奴族的帮助。

  第三步,他回到了家中,秘密联络那些信得过的好友,加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三千人,一共五千人,分批次进入襄阳城潜伏。

  第四步,他带着装扮成他随从的林奴族死士,以进献礼物为由,于众目睽睽之下,刺杀了荆州牧董成武。

  第五步,那些早就埋伏好的部下一跃而出,瞬间控制了整个董成武政府的所有官员。并且杀死一切不愿意投降的人。

  第六步,他自封襄阳王,以襄阳为治所,发布讨贼檄文,正式与燕国宣战。

  以上这六步,皆是在冯芝的指导之下,循序渐进完成的。

  至此,吕瞻的势力得到了确定,荆楚一代的有志之士,纷纷加入了吕瞻麾下。

  同时吕瞻同林奴族一起,出动三万兵力讨伐交州。

  交州牧贺光祖本就因病缠绵病榻,闻讯惊惧而死,其子贺行率众抵抗,激战数日余,被刺客刺杀,交州势力的军心随着贺行遇刺而彻底的崩毁瓦解,吕瞻吞并交州,至此荆、交二州之地彻底落入吕瞻之手。

  其实在最初反抗陆氏的这群人当中,大部分人都比较看好吕瞻。

  一来是因为西北那地方的人,在中原人的眼中都是野蛮粗俗的莽撞人,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

  那些名士自诩清高,不喜自降身份与这些人同流合污,所以,同为士人出身的吕瞻,并且坐拥荆州的吕瞻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二来,姜烨自起兵造反以来,他所面对的燕国军队就大多数都是精锐。

  姜烨能取胜一次,但很少有人能相信他能这样一直胜下去。

  相比之下,吕瞻那边所面对的燕国士兵,就要显得文弱的多,把宝压在吕瞻的身上,看上去应该是最划算的。

  正因如此,吕瞻的势力空前壮大,一度隐隐有成为真命天子的气势。

  只可惜,西北那边出了个奇人姜怀安。

  此人天纵奇才,屡出奇策,以少克多简直就跟喝汤一样简单。

  不仅如此,早年他短暂的游历天下,在这个过程中,他还结交了不少的朋友。

  偏偏这些朋友,要么在军事上有着极高的才能,要么在武功上有着极高的造诣。

  他登高一呼,从者无数,极具人格魅力的姜怀安,几乎是靠着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姜烨势力的半边天。

  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放在什么时代都有人在重复上演。

  随着战争的进程发展下去,一直在打硬仗,并且屡克强敌的西北义军让天下人刮目相看。

  这支有骨气的军队犹如史书中记载的天命之军一样所向披靡,使得天下人为之倾倒。

  而吕瞻数年前当众行刺董成武的恶果也在这个时候轰然坠地,他的手下中为了获取权力不惜动用武力的人不在少数。

  而此时,那个锦囊妙计的刘裕提出先南后北的战略,因为在这些年的交战当中,刘裕也渐渐明白了西北军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既然难啃,就暂且先不要啃。

  如今天下烽火遍地,只要让最猛烈的那团火不要继续蔓延下去就好,真正应该处理的是那些现在看似还不起眼的火苗。

  陆庸采纳了刘裕的建议,将西北防线的总帅换成了善于防守的将领,又将原西北防线总帅调往南线担任总帅,对南线的敌军展开进攻。

  该说不说,陆庸虽然为人残虐不仁,但用人却有几分本事。

  那名将领来到南线之后,在他的指挥之下,吕瞻的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好不容易占领下来的城池,两天时间里连夺六座。

  老百姓们都还没来得及庆祝襄阳王的到来,襄阳王的军队就夹着屁股灰溜溜的跑了,这实在是莫大的滑稽。

  内忧加上外患,使吕瞻的政权岌岌可危。

  而吕瞻在这个时候,已经是有些上了年纪,力不从心了。

  可不愿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交给后人的他,便开始急功近利,犯下了不少的错误。

  总之,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姜氏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建立了大晋,而吕瞻则因为长年的权力傍身,早已迷失了自我。

  他不甘屈居人下,联合其他五王,又开始造大晋的反。

  六王之叛平定后,冯芝的小儿子,携家眷逃往九剑镇。

  与之同行的,还有当初与冯芝交好的那些人们的后代。

  门卫官便是冯芝的孙子,他的名字叫做冯祥。

  那些管他叫大哥的人,一部分都是跟他光屁股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另一部分,则是真的跟他关系不错的同事。

  因为父亲来到九剑镇之后散财才站稳脚跟的缘故,他也才侥幸得以挂名在长老会之中,担任这么个门卫官的职务。

  但他却从来都没有想过,他有朝一日竟然会面对这种事情。

  说实话,这种事在九剑镇再常见不过了。

  但是,就跟大多数人一样。

  想象总是很容易,站在一旁去看更容易。

  但是真叫自己成为那个当局者,那就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冯祥哆嗦着手,红着眼睛推开了外门。

  映入眼帘的,是漆黑的夜空之中,那一座座建筑的轮廓。

  就像往常一样,但空气中弥漫的血腥味又告诉他,这一切和往常不一样。

  他低头看着门旁的院墙前,一个人手朝着屋里伸着,倒在地上,没有半点声息。

  院墙上糊着略微有些粘稠的血液,图案是喷溅出来的模样。

  冯祥捂住嘴巴,继续朝前望去。

  这条街道上,横七竖八的躺满了尸体。

  那些随他一起来的人,无一幸免。

  冯祥像是一句行尸走肉一般,缓慢的,落魄的,一步一步的走在满地的血泊当中。

  脚下的靴子踩在了血水上发出了令人头皮发麻的声响,但冯祥却丝毫都不在意或者说,他已经麻木到失去了知觉。

  那个最初离开,怀中揣着自己给他的碎银子的人,也躺在地上。

  他的脖颈处有一道很深的裂口,鲜血在寒冷的空气之中,已经略微有些凝结。

  他的眼中毫无神采,但手却紧紧攥着拳。

  冯祥蹲下身,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抠开他的手掌。

  那里面,赫然是自己交给他的几粒碎银子。

  到这里,冯祥再也忍受不住,他蹲在地上,崩溃的嚎啕大哭起来……

  请收藏本站:https://www.fqxh.cc。佛前献花手机版:https://m.fqxh.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